做量化十多年,我越来越确定:量化不是追求“最高收益”,而是追求“更稳定的较高收益”。你不需要高深数学,也能理解它在做什么、为什么有用、以及今天就能怎样开始。
先打个比方:很多人投资靠“手感”下锅,味道时好时坏;量化像开标准化餐厅——把菜谱写清楚,把火候和用盐写进规则,再用机器按规则复刻。它看起来理性克制,其实是在把情绪隔离在流程之外,让每一步都可回放、可纠错。
01|量化是什么
一句话:用数据和简单可靠的规则来做投资决策,并用程序化方式去执行和控制风险。 它不等于“高频”,也不等于“把钱交给 AI”。量化可以是分钟、日、周,甚至月度节奏;关键不是“快”,而是可验证、可复现。
判断一个量化想法是否靠谱,我会先问三件事:
- 有无朴素的经济直觉?(例如“涨者恒强”“便宜有因”。)
- 能否在真实摩擦下落地?(费率、滑点、成交、容量。)
- 优势会不会很快被抹平?(拥挤、做市、对冲者的反应。)
这三问能自洽,才值得进入研究。
02|它怎么运转:一条“流水线”
把量化想成一条生产线:数据 → 研究建模 → 信号 → 组合 → 下单执行 → 风控 → 评估归因 → 复盘迭代。
换成日常话:先挑食材(数据),再定菜谱(规则/模型),配营养(权重/风险),按时出餐(执行/算法),吃后记账(归因/评估),根据反馈改良(迭代)。
要点只有一个:任何一环掉链子,策略都会从“纸面天才”变成“实盘凡人”。 因子再漂亮,成交不了或成本太高,都是白搭。
03|三根硬骨头:证据链、工程化、风险边界
证据链:每个结论都能回放、能追溯版本、能解释“当时为何这么做”。
工程化:用稳定的流程保证可复现。样本内外严格隔离、滚动验证、在线监控;把交易成本和冲击提前算进去。
风险边界:承认错误一定会发生。把最大回撤、单日亏损、单个标的权重写成硬规则;为极端情况准备“熔断—减仓—对冲—紧急停机(Kill Switch)”。
04|常见策略
多因子选股:根据价值、动量、质量、规模、低波等信号筛选,通过风险中性与预算控制,追求稳稳的超额。
趋势跟随(CTA):抓住“涨者恒强、跌者恒弱”的惯性,常见于期货与跨资产;不预测拐点,只顺势而为。
统计套利/事件驱动:利用价差回归、跨期/跨品种关系,或围绕财报、分红、并购等结构化事件进行定价。
波动率策略:围绕期权的时间价值与波动变化做文章,但对风控和极端情形建模要求更高。
稳健的组合,不是押一招鲜,而是把多来源、低相关的拼图拼稳。
05|量化交易不是自动化交易
量化是把决策流程写成规则并反复检验;自动化是让这些规则执行得更快、更一致。顺序一反,风险就会被放大。
先回答三个问题,再决定是否自动化:
- 频率高不高?(日内/分钟级多需自动化。)
- 复杂度大不大?(标的多、跨市场、跨品种更适合自动化。)
- 风控要求严不严?(对手方、合规、极端情况需要秒级响应时,应自动化。)
人机分工,用四句话概括:
- 人:定目标、设边界、写清退出条件;
- 机:按规则产出持仓与价格区间;
- 机:负责下单与全量日志;
- 人:负责熔断、降仓与复盘问责。
四层上线顺序(别颠倒): ① 研究自动化 → ② 信号自动化 → ③ 监控自动化 → ④ 执行自动化。 两条铁律:没有监控不上执行;没有回滚不开主仓。
哪些不宜全自动? 流动性薄、强依赖人工判断的事件、低频且仓位集中的策略。做成“半自动”更稳:盘前清单 + 批量限价 + 人工核验 + 盘后对账。
最小可行自动化(给个人的清单):
- 每日一键生成:信号表、持仓建议、限价带;
- 批量下单模板(含价差保护与单笔上限);
- 三条硬线:单日亏损阈值、单标的最大权重、异常波动自动减仓;
- 实盘—回测偏离看板(滑点、成交率、跟踪误差);
- 版本与变更日志(任何参数改动可追溯、可回滚)。
一句比喻:自动化像定速巡航,让车更稳;量化像好路线与油耗管理,决定能跑多远。 先有路线,再谈巡航。
06|策略的时间持续性:验证、报警与养护
策略好不好,关键不在“这一刻能不能赚”,而在“能不能在不同年份、不同风格、不同资金规模下继续赚”。我把它叫作时间上的持续性。
上线前:三步验证
- 滚动步进(Walk‑Forward):把历史切成连续窗口,按“训练→验证→前滚”的顺序循环;只看样本外表现,避免一次性“看穿未来”。
- 参数抖动测试:把核心参数向上/下各抖 10%—20%,观察收益与回撤是否仍在同一量级。如果轻微抖动就从优等生跌到垫底,这个策略在时间上很脆弱。
- 风格分层评估:把历史按趋势/震荡、波动高/低、流动性宽/窄等维度分层,确保策略不是“只在某一类年份有效”。
上线后:四条退化报警线
- *毛收益/成本比(Gross‑to‑Cost)**持续低于 2;
- 信号半衰期延长或变号率显著上升(例如信息系数 IC 的半衰期比长期均值拉长 50% 以上);
- 成交与滑点漂移(跟踪误差、成交率偏离历史均值 2 个标准差);
- 拥挤度上升(策略内持仓间相关性攀升,或与同类基金/指数相关性显著走高)。
养护手册:先活下去,再谈修复
- 先降权、再诊断:触发报警线,先把仓位减半;随后逐项排查——数据口径/特征退化/执行摩擦/容量过载。
- 降频与去拥挤:把交易节奏从日内调到日间或周频,避开“热门赛道”的拥挤时间窗,换用相关性更低的替代特征。
- 更新但不“推倒重来”:保留旧模型的权重下限,用候选模型做小比例并行试运行,稳定后再替换;避免研究噪声引发的过度切换。
一句话总结:好的策略,不是一年很亮,而是三到五年都在及格线之上,极端阶段也能“亏得慢”。
07|别追100%的“烟花”,要做“恒星”
“烟花式投资”常见四个特征:高杠杆、收益高度集中、容量敏感、换手极高——看起来耀眼,回撤却像坐电梯。真正的复利靠两件事:活得久,路径可承受。与其追一次惊艳,不如把杠杆交给风险预算,把收益来源从单点拉宽到多点、低相关,把退出与减仓写进机械规则。
08|入门三步 + 三不做
三步走:
- 写清目标。 绝对回报还是相对超额?能忍多大回撤?持有几天还是几个月?
- 做一把“标尺”。 用简单、可解释的基线策略做对照(动量、均值回归等),方便复盘与比较。
- 影子实盘。 小资金先跑,检验滑点、成交率、风格漂移,以及你对回撤的心理承受力。
三不做:
- 不做没有止损的策略;
- 不做自己都解释不清的 Alpha;
- 不做超出容量的交易(把容量当红线)。
评估时,别只盯年化和夏普,更要看最大回撤、卡玛比、路径波动。慢一点没关系,稳住更重要。
09|核心心法
- 先问“我错了会怎样自救”,再问“我对了怎么把收益拿稳”。
- 少一点预测崇拜,多一点容错治理;少一点炫技,多一点工程与可解释。
结语
量化不是“让机器替你赚钱”,而是让你更清楚钱从哪里来、风险在哪里。当流程搭稳、风险画清、执行磨细,波动就不再可怕,而会成为被管理的朋友。今天就从最容易的一步开始:哪怕只是固定调仓日和止损规则,复利的齿轮也会悄悄转起来。
关注作者–看更多有趣有料的信息
Share this content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