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赌桌到股市:凯利公式如何最大化复利增长

从赌桌到股市:凯利公式如何最大化复利增长

从赌桌到股市:凯利公式如何最大化复利增长

仓位比方向更值钱—90% 胜率也能输光

设一个看似“稳赢”的游戏:胜率 p = 90%,等赔率 b = 1(赢一赔一)。如果你每把都 All-in

  • 连续活到第 N 把的概率是 0.9^N。N = 10 时仅 34.87%;N = 20 时 12.16%;N = 50 时约 0.52%;N = 100 时约 0.0027%。
  • 一旦有任意一把失手,资金瞬间归零,后续再无翻身空间;继续玩下去,“迟早会输光”的概率趋近于 100%
  • 从长期增长角度看,对数增长率 g(f) = p * ln(1 + f) + q * ln(1 − f)。All-in 即 f = 1,则 g = 0.9 * ln(2) + 0.1 * ln(0) = −∞—— 长期视角下几乎必败。

而凯利给出的最优仓位在等赔率下是 f* = 2p − 1 = 0.8(80% 仓位)。此时 g(0.8) = 0.9 * ln(1.8) + 0.1 * ln(0.2) ≈ 0.368 > 0,意味着长期复利是正的。若考虑估计误差,用半凯利(40%)会更平滑。

方向对(p > 0.5)不代表安全;All-in 把你的生存权押给了坏序列。仓位才是把优势变成长跑成绩的关键变量。

所以财富的游戏不是“加法”,而是“乘法”。押对方向如果仓位不对,也会输个精光。在运气不好的坏序列里,仓位过重会让连续回撤吞噬复利;真正决定你能走多远的,不是下一把赢多少,而是每一把是否用合适的仓位去服务长期增长。

复利的正确目标

聪明的下注不是追求下一把的“最大收益”,而是追求长期财富路径的“最大增速”。乘法世界里,回撤更像“空气阻力”:阻力越大,净前进速度越慢。数学家把这个目标写成“最大化对数财富增长”,投资者把它翻译成一句顺口话:别让一次贪心破坏十次耐心。

把一次交易看成押注:胜率为 p,失败概率 q = 1 − p;每次赢的净赔率为 b(下注 1,赢后净赚 b)。凯利公式给出的最优仓位比例是:

f* = (b * p − q) / b (最优每次下注比例 =(赔率*胜率-败率)/赔率)

等赔率(赢 1 赔 1,b = 1)时,式子简化为:

f* = 2 * p − 1

它既不鼓励“梭哈”,也不兜售神话,只是把“优势”换算成“比例”:有优势就多押一点,但不押到破产边缘。

凯利公式的推导(硬核内容可以收藏后慢慢看)

设定。 当前资金 W,用仓位 f 下注;赢的概率 p(输为 q = 1 − p),净赔率 b(下注 1,赢后净赚 b)。

一次的结果。

  • 赢一次:资金变为 W * (1 + b * f)
  • 输一次:资金变为 W * (1 − f)

推导背后的原理

  • 乘法 vs 平均数。 资金是“乘法增长”。比如先涨 50% 再跌 50%,算术平均是 0%,但 100 → 150 → 75,最终还少了 25%。所以我们关心的是“很多次相乘后的典型结果”,这由几何平均(或对数之和)刻画。
  • 把乘法变加法。 用“对数”把乘法变成加法:每一步的“倍数”取对数后可以相加,很多步以后,每一步平均的对数增长会稳定在一个值附近(直觉上可看作“大数定律”的效果)。因此,最大化“期望对数增长”≈最大化长期典型路径
  • 涨跌不对称。 跌 50% 需要涨 100% 才回本。对数会更重地“惩罚”大回撤,迫使我们避免把仓位压到极端,从而降低“坏序列把你淘汰”的概率。
  • 边际平衡。 随着仓位变大,“赢时的好处”增加得越来越慢,“输时的坏处”增加得越来越快(可理解为“收益递减”)。最佳点就是:再多加一丁点仓位,赢面带来的好处正好被亏损带来的坏处抵消——这就是下面的平衡条件。

把直觉写成式子。 令“好处 = 坏处”:

(p * b) / (1 + b * f) = q / (1 − f)
=> p b (1 − f) = q (1 + b f)
=> (p b − q) = f b (p + q)
=> f* = (b p − q) / b    (因为 p + q = 1)

等赔率(b = 1)时。 f* = 2 * p − 1。如果 f* ≤ 0:不下注或保持极小仓位;如果 f* > 1:意味着需要杠杆,风险激增,实务中常采用“分数凯利”(如 1/2 或 1/3)。

一句话记忆:等赔率时,“仓位 = 胜率 × 2 − 1”。

例子

设一枚略偏向你的硬币,正面概率 0.55,等赔率。凯利建议用 10% 的资金下注——不是 50%,更不是 100%。为什么?因为我们优化的是对数增长,而非下一局的搏命快感。仓位越重,序列里几次连续亏损对资金曲线的打击越大;仓位稍轻,虽然单局不“炸裂”,但典型路径更稳、更高。

胜率 vs 仓位速查表

胜率 p 建议仓位 f(满凯利) 半凯利参考
51% 2% 1%
52% 4% 2%
55% 10% 5%
57% 14% 7%
60% 20% 10%
65% 30% 15%
70% 40% 20%
80% 60% 30%

不同赔率的快速换算(记住“净赔率 b”的含义:下注 1,赢后净赚 b):

  • 胜率 60%,等赔率 b = 1:f* = 2 * 0.60 − 1 = 20%;半凯利 ≈ 10%。
  • 胜率 60%,赔率 1:1.5(b = 1.5):f* = (1.5 * 0.60 − 0.40) / 1.5 ≈ 20%
  • 胜率 55%,赔率 1:2(b = 2):f* = (2 * 0.55 − 0.45) / 2 = 32.5%
  • 胜率 55%,赔率 1:0.5(b = 0.5):f* = (0.5 * 0.55 − 0.45) / 0.5 = −35% ⇒ 不下注。

口决:等赔率时,“翻倍胜率减 1”;其他赔率时,用 f* = (b * p − (1 − p)) / b。不确定就打折:半凯利或三分之一凯利。

实操路径

第一步: 提出可检验的优势假说——为何胜率 p > 0.5?依据来自基本面反转、供需错配,还是可复用的行为偏差?

第二步: 谨慎估计赔率 b,宁可保守,不要许愿。

第三步: 代入凯利得到理论仓位 f*,再根据信息可靠度与个人回撤容忍度“打折”(如 1/2 或 1/3)。

第四步: 事前设定再平衡规则:当事实背离假设,仓位先动起来,而不是情绪先起飞。

小练习。 研究一家处于产能爬坡期的企业,判断利润率修复的胜率约 60%,保守估计赔率 1:1.5(赚 1.5,亏 1)。代入得 f* = (1.5 * 0.60 − 0.40) / 1.5 ≈ 0.20,理论最优仓位约 20%。若承认估计可能乐观,采用 1/2 凯利,实际下到 10% 更合适。随着数据兑现,可把置信度转化为仓位的温和递增;若现实打脸,先把仓位砍回基础线,再复盘假设错在何处。

组合视角

很多人以为买了三只不同的票,实际上坐在同一条波浪上——相关性把“多样性”变成了表演。组合版凯利会同时纳入预期收益、方差与相关性;直觉上的启示是:两笔高度相关的好机会,不等于两倍的下注额度。真正的分散不是“凑数量”,而是“降相关”。

常见边界与误区

  • 它不是择时工具。 不回答“今天还是明天买”,只回答“买多少”。
  • 它不替你制造优势。 若没有可重复的优势,最优仓位就是零。
  • 它不是杠杆许可证。 杠杆会放大优势,也会同时放大误差与尾部风险;真正的高手只在优势确定时谨慎使用杠杆,并始终为极端坏序列留出生存空间。

心理承受力与分数凯利

心理承受力也是参数。满凯利的资金路径更陡也更颠簸,账面回撤可能轻松穿越多数人的心理阈值。因此“人性版本”的最优解,往往是以分数凯利为底线,再叠加客观的“回撤—降杠杆—再评估”机制。仓位管理的上限由优势决定,下限由睡眠质量决定;能让你睡得着觉的仓位,更可能就是你的长期最优。

把“赢面”变成“仓位”

把赌桌的比喻带回股市,是为了记住一个常被忽视的命题:我们与世界打交道,很多时候不是“对或错”,而是“多或少”。当你在优势明确的交易上小心翼翼地多走一步,长期曲线就会悄悄上扬一点;当你在模糊地带收一收手,极端坏序列就少了一次吞没你的机会。凯利公式给了我们一把清醒的度量尺:优势不是让你冒险的理由,而是让你有纪律地加注的理由。把它用在自己熟悉、可证伪、可复盘的领域里,久而久之,你会发现时间站在你这边。

关注作者–看更多有趣有料的信息

Share this content:

微信二维码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