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或许是当下每个人心中都悬着的那把达摩克利斯之剑。我们焦虑地追逐最新的AI工具,疯狂学习提示词,生怕被这趟发展轨迹“极其陡峭”的时代列车甩下。
然而,OpenAI的掌舵人Sam Altman的最新洞察却告诉我们:或许,我们都跑错了方向。他用一种近乎平静的笃定,预言超级智能将在 2030 年前到来,其发展速度看不到任何放缓的迹象。这听起来像是对我们焦虑的火上浇油,但真正让人深思的,是他给出的解药。
那解药,与代码无关,与算力无关,甚至与技术本身都无关。它恰恰是我们在这场 AI 革命中,最需要培养的三种‘不可取代’的能力。而在揭晓答案之前,我们必须先跳出那个最常见的思维陷阱。
跳出“饭碗保卫战”的思维陷阱
首先,Altman 提出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视角,让我们从“岗位保卫战”的恐慌中解脱出来。他认为,与其纠结于“多少百分比的工作岗位会消失”,不如去思考“多少百分比的任务会被 AI 完成”。
这是一个关键的思维转变。你的工作不是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,而是一个由无数个“任务”组成的集合。AI扮演的角色,更像一台冷酷而精准的‘任务收割机’,它会无情地收割掉工作中所有重复、机械的环节,从而逼迫我们从‘执行者’进化为‘创造者’。
这意味着,未来绝大多数人的工作不会是“消失”,而是“变形”。AI 将我们从繁琐的执行中解放出来,去做更多、更不同的事情。这就像当年计算器普及,并没有让数学家失业,反而让他们能专注于更宏大的理论探索。
Altman 承认,社会中约半数的岗位每 75 年就会更替一次,而在 AI 的催化下,他预计“现在这个过程会发生得更快”。变革的加速已是既定事实。那么,当大量的“任务”被剥离后,什么才是我们作为人类最后的价值壁垒?
答案,恰恰是我们身上那些最不像“任务”的东西。
未来十年,最值得 All in 的三项“人性资产”
当被问及会给自己的孩子什么教育建议时,Altman 的回答,堪称是为我们这个时代所有人提供的生存指南。他没有提编程,没有提数据分析,而是指出了三种看似“虚无”,实则无比坚实的核心能力。
第一项不可取代的能力:深度共情与人际连接。
Altman 坦言,人工智能永远无法取代的特质,是“人们对彼此的关心程度,人们如何与他人互动,以及人们对他人所做事情的关心程度”。在一个信息和智能唾手可得的世界里,真正稀缺的,是人与人之间真实、温暖的连接。
AI 可以模仿对话,甚至生成富有情感的文字,但它无法真正“关心”。它无法理解一个眼神背后的失落,无法体会一次握手传递的力量,更无法在一个团队陷入困境时,用同理心凝聚人心。这些源自我们镜像神经元和亿万年进化而来的本能,正在成为 AI 时代最昂贵的奢侈品。未来,最有价值的人,一定是那些善于沟通、能够激发他人、创造信任和归属感的连接者。
第二项不可取代的能力:洞察需求与定义价值。
AI 是地球上最强大的“执行工具”,你给它一个清晰的目标,它能以超乎想象的效率完成。但问题是,谁来给它那个“目标”?
Altman 强调,尽管 AI 很强大,但人类仍然需要“弄清楚该做什么,其他人想要什么,以及其他人会觉得什么有价值”。这是一种从 0 到 1 的创造力,一种穿透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。它要求你不仅仅是解决一个被提出的问题,而是去发现一个还未被言说的需求。
从乔布斯定义智能手机,到马斯克构想可回收火箭,这些改变世界的瞬间,都源于对人性深层渴望的精准捕捉。AI 可以帮你优化火箭燃料配比,但它无法做那个仰望星空、决定要去火星的梦。在未来,定义问题、创造价值、引领方向的能力,将是人类智慧的皇冠。
第三项不可取代的能力:终身学习与动态适应。
这或许是最重要的一项元能力。既然变革的速度在加快,那么唯一不变的就是“变化”本身。Altman 给出的建议是,必须掌握“学习如何学习、适应和应对变化的能力”。
未来的文盲,不再是不识字的人,而是那些无法主动学习、抛弃旧知、重塑自我的人。你需要像一个灵活的“系统”一样,不断地进行自我迭代:卸载过时的认知模块,安装新的技能插件,并始终保持对世界的好-奇心和开放性。这种强大的适应性,将是你穿越未来一切不确定性的“反脆弱”护甲。
人类的故事,终将由人类书写
Altman 的愿景并非冰冷的机器帝国。恰恰相反,他坚信,在人类的故事中,“人”将永远是中心。AI 的终极使命,不是取代我们,而是将我们从“机器”的角色中解放出来,让我们能更纯粹地去成为“人”。
他甚至透露,OpenAI 正在探索一个“小型设备家族”,旨在彻底改变人机交互。他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:你不再需要在手机上点开一个个 APP 去完成复杂任务,而是直接提出一个“意图复杂但表达简洁”的要求,然后“相信计算机会理解并为你执行”。
这背后隐藏的哲学,正是让技术回归“工具”的本质,让它变得无感、隐形,从而把舞台的中央,重新还给人类的意图和创造力。
所以,请将那些机器擅长的事情,安心地还给机器吧。超级智能的浪潮越是汹涌,我们就越应该回归人性的大后方,去深耕那些 AI 无法触及的领域:去爱,去创造,去连接,去理解,去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、鲜活的、有温度的自己。
因为,当机器开始思考,我们才真正有机会,活成一个真正的人。
Altman 给出了他的答案,现在,我想听听你的看法:
- 在你看来,这三种能力(共情连接、洞察价值、动态适应),哪一种在未来十年最为关键?为什么?
- 在你的行业或日常工作中,你已经看到哪些“任务”正在被AI取代?这给你带来了焦虑还是机遇?
- 除了 Altman 提到的三点,你认为还有哪些“人性特质”是 AI 永远无法复制的?
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思考,让我们一起在这场时代的巨变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。
关注作者–看更多有趣有料的信息
Share this content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