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阿尔法策略是不是经常卡在数据读取这一步?一个精妙的模型,回测一次要跑一整天,问题可能不出在算法,而出在你看不到的底层——数据存储。
最近,全球顶级的算法交易公司XTX Markets做了一件非常罕见的事。他们发布了一篇技术长文,详细公开了自研的分布式文件系统“TernFS”。这就像一位武林高手,不仅展示了独门绝技,还把内功心法给公开了。
为什么这事值得所有量化从业者关注?因为在当今的量化竞赛中,数据规模正以惊人的速度膨胀。从高频行情、逐笔委托到另类数据,动辄PB甚至EB级别。如何在全球多个数据中心之间,既快又稳定地存取这些海量数据,已经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基础设施。XTX此举,无疑是为这个行业难题提供了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答卷。
据原报道,TernFS的目标非常明确:在全球多区域部署下,提供EB级的存储容量、极低的尾部延迟,同时还要保持传统文件系统(POSIX风格)的易用性。这背后隐藏着几个深刻的洞察,远不止是“快”那么简单。
首先,这标志着顶级机构的竞争已深入“无人区”。当大家都在卷策略、卷AI模型时,XTX这样的头部玩家已经开始在更基础的层面构建护城河。他们为什么不选择Ceph或HDFS这类成熟的开源方案?因为通用方案无法完美匹配量化交易的极端需求——特别是对“尾部延迟”的控制。在交易世界里,99%的时间都很快没用,关键时刻那1%的卡顿,可能就是巨额亏损。
其次,XTX选择公开,本身就是一种“二阶操作”。这不仅仅是技术分享,更是一次顶级的技术招聘广告,吸引全球优秀的系统工程师。同时,也可能是在尝试建立一种行业事实标准,展示其在技术领域的领导力。这告诉我们,未来的量化团队,软件工程与系统架构的能力,其重要性将不亚于金融建模。
那么,从XTX的这份“作业”里,我们普通量化团队或个人能学到什么?这里有几点可操作的启发:
第一点:重新审视你的数据瓶颈。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是CPU不够用。使用性能分析工具(profiling)去定位回测或研究流程中,到底是计算密集还是I/O密集。很多时候,简单的并行化并不能解决问题,根源在于数据读取效率太低。
第二点:借鉴元数据与数据分离的架构。TernFS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将文件元数据(比如文件名、路径、大小)和数据本身分开处理。对于研究场景,我们经常需要快速列出某个目录下的大量数据文件,这种分离设计能让文件查找速度提升几个数量级。
第三点:拥抱混合存储,实现成本与性能的平衡。不是所有数据都生而平等。最新的、最常用的数据(热数据)可以放在昂贵的NVMe固态硬盘上,而几个月前的历史数据(冷数据)则可以归档到成本更低的对象存储(如AWS S3)。建立自动化的数据分层策略,是控制成本的有效手段。
第四点:将“可观测性”提升到战略高度。XTX在文章中强调了日志、指标和追踪的重要性。这意味着系统从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如何被监控。你需要清楚知道每次数据请求的延迟、系统的吞吐量、错误率等,这样才能在问题发生时快速定位,并进行科学的容量规划。
当然,我们也需要保持清醒。XTX的方案是基于其庞大的业务规模和顶尖的工程团队。对于中小型团队而言,直接复制一套这样的系统既不现实也无必要。这套方案的风险在于其巨大的研发和维护成本。盲目追求“造轮子”,可能会拖垮整个团队。
更明智的做法是,理解其背后的设计哲学,然后选择适合自己规模的工具。或许是优化现有的数据格式(如从CSV转向Parquet),或许是采用ClickHouse、DolphinDB这类专为时序数据设计的数据库,又或者是在云上用好托管的文件存储服务。
XTX的分享,像一扇窗,让我们窥见了顶级量化战场上,除了策略之外的另一面。基础设施的较量,无声却至关重要。你的团队在数据存储上遇到过什么挑战?你们是如何解决的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。
Share this content:
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