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的主菜不是“莜面”,而是“定义”。罗永浩一句“几乎全是预制菜”,把西贝按在热搜上滋啦作响;西贝回敬:“我们没有预制菜”,顺手宣布开放后厨参观,颇有“来厨房看个究竟”的豪迈。两边像是两位厨子在争:鸡蛋羹算不算甜品?你说不算,他说“那味儿像重新加热的”,听上去都挺有理。这事的关键,其实不在“好不好吃”,而在——到底什么才叫“预制菜”,以及消费者应该知道些什么。
预制菜的“国标口径”:不是你以为的“凡带包装,皆预制”
根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的团体标准《预制菜质量安全通用要求(T/CIFST 002—2023)》,预制菜的定义是:以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主要原料,经过预加工和(或)预烹调,形成具有一定菜肴特征的产品,并以预包装食品形式贮运和销售,食用前可即食或需加热、烹调。这里有两个核心要点:第一,是“菜肴”(强调它是菜,而不是调味料或主食);第二,是“预包装”(必须是一个可流通的商品包装单元)。
与此配套,《预制菜术语与分类(征求意见稿)》则进一步明确了分类:
- 按食用方式分为“即食、即热、即烹、即配”;
- 按贮存条件分为“常温、冷藏、冷冻”。
其中“即配”净菜,只是把食材洗净切好、甚至配好料,仍需下锅烹调,不能直接食用。从标准口径看,净菜≠预制菜,半成品也未必等于预制菜,关键要看是否做成了一个“预包装菜肴单元”,并面向市场流通。
在连锁餐饮的“中央厨房”语境里理解就更清楚了:中央厨房把原材料处理成净菜或半成品,再配送到门店现炒现烤。这属于供应链工程,不自动等同于“预制菜”。监管层(如 GB 7718-2025《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》)也强调:只有当产品以预包装食品形式进入市场销售时,才适用“预制菜”的标签规则。换句话说,餐饮企业内部使用的净菜、半成品,适用的是餐饮食品安全法规,而非直接归类为“预制菜”。
各自的逻辑站得住吗?
西贝的“定义学防守”
西贝的回应走的是“合规—透明—体验”的三板斧:强调门店菜品不是预制菜,公开菜肴的作业指导书,并宣布开放后厨参观。逻辑很直接:既然标准界定“预制菜”是“预包装菜肴”,那我门店没有拆开调理包复热就上桌;即便有中央厨房环节,那也是供应链预处理,不在“预制菜”的法定名册里。
罗永浩的“透明学进攻”
罗永浩并不反对预制菜本身,他的落点其实是“透明”:如果餐厅使用了预制菜,请明明白白告诉我;如果口感像复热,价格还不便宜,那就更应该让消费者知道。从传播角度看,他把战场从“定义之争”转移到“体验与权利”——这片地势高、风大、群众多。
微妙的错位
于是就有了一个错位:西贝拿“是什么”防守,老罗拿“应不应该说明”进攻。一个打的是合规的文本球,一个打的是体感的情绪牌。网络舆论的规律是:当消费者觉得“像”,它就先被贴上“是”的标签;再有人去查法规,才发现“像”和“是”之间隔着一个“预包装”。
关键的技术节点:哪几种做法最容易踩雷?
- 真正的“预制菜”:如果门店拆开了来自工厂的、以预包装形式流通的“调理包”,只需复热或拼装即上桌,那它基本符合标准定义。此时是否明示、味道如何、食安达标与否,缺一不可。
- “即配”净菜与标准化切配:看似工厂味,但不属于预制菜,合规重点在冷链、保鲜与门店烹饪环节。
- “半成品但非预包装”:如中央厨房预煮、门店再加工。它在标准上不算预制菜,但口味最容易被误认成“预制味儿”。一旦复热不当,就会被贴上“工厂味”的标签。
- 明示的尴尬:虽然法律未强制,但行业标准倡导明示。如果品牌坚称“没有预制菜”,公众就会追问:“那你的‘预处理程度’敢不敢标注?”这会把问题升级到“你的烹饪路径到底多工业化”。
“赢面”三张表:法律盘、舆论盘、商业盘
法律盘:西贝赢面更大
按照《预制菜质量安全通用要求》与《预制菜术语与分类》草案的定义,只有预包装菜肴才算“预制菜”。如果西贝门店没有使用这类产品,那么它的防守是稳固的。
舆论盘:罗永浩赢面更大
消费者对“工业化口味”的敏感,叠加“餐饮透明化”的共识,使“请明示、别装现做”更有传播力。老罗把焦点推向“知情权”,既顺人心,也顺政策倡导方向。
商业盘:长期看,透明者赢
对连锁餐饮而言,规模化供应链不是原罪,真正的护城河在于:
- 透明:说清楚哪些是现烹,哪些是中央厨房预处理,哪些是复热;
- 稳定:让顾客吃到稳定的好味道,而非稳定的“复热味”;
- 好吃:最终味道能否打动顾客才是终极变量;
- 定价:讲明价格逻辑,别让“凭啥这么贵”成了传播里的常驻弹幕。
这场风波给行业的三个思考
- 把“预制程度表”搬上菜单。 简单标注“现烹/半成/复热时长”,顾客懂了,更容易买单。
- 把“中央厨房”从黑箱变展厅。 开放参观、展示原料追溯与冷链温度,用透明建立信任。
- 从“少难吃”到“更好吃”。 技术改良是关键:二段加热、锁鲜、二次激发香气。消费者对“香味起不来”的容忍度正在快速降低。
最后的总结:定义是底线,透明是上限
这出“预制菜大戏”,表面是语言学,里子是信任学。西贝的“合规定义学”可以把官司打得很漂亮;罗永浩的“透明情绪学”可以把话题讲得很响亮。对于行业而言,真正能翻篇的,是把标准化做成可感知的品质优势,而不是让顾客在“像不像复热”的直觉里徘徊。谁先把“我到底怎么做的”和“为什么这样更好吃”讲清楚,谁就能把今天的流量,换成明天的口碑。
吃饭是件朴素的事:要么更好吃,要么更放心。定义帮我们厘清边界,透明帮我们重建耐心。下一次,当你面对一盘“像复热”的菜,愿不愿意给它一次“讲明白就原谅”的机会?
关注作者–看更多有趣有料的信息
Share this content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