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交提示一个接一个,净值却纹丝不动?当价格一路单边,你的网格是在刹车还是在加速?如果明天跳空 5%,你会怎么做?
把网格交易想象成一台“自动捡硬币”的机器,就能理解它为何令人上瘾,也能理解为何它常在某个深夜把一年辛苦捡来的硬币,一把倒回市场的口袋。诱惑在于可见的频繁小赚;陷阱在于不可见的罕见大亏。多数人并非败在算法本身,而是败在对市场“天气”的误判:拿着只适合小雨的雨伞,硬闯台风。
网格的本质:卖波动、负伽马、正时间
网格并不神秘:在预设区间里,价格上来卖一点、下去买一点,靠来回波动赚差价。逻辑上,它像一门“卖波动”的生意,每天收租金;结构上,它更像一台持仓随价格反向调整的机器——涨得越高,手里标的越少;跌得越狠,仓位越沉。只要价格在区间里来回,账面盈亏会向“多次小赢”聚拢。然而市场不是你画好的矩形盒子。趋势来时像河水改道:上一秒还在河床里捞沙子,下一秒就被卷入洪流。
网格天然是“负伽马、正时间”的结构——小赚靠时间缓慢积累,大亏由趋势集中兑现。
为什么多数人的网格不赚钱:六个常见陷阱
1)误读波动结构
许多人以为市场大部分时间在震荡,于是把震荡当常态,把趋势当意外。真正吞噬账户的却是少数极端走势。网格依赖均值回归,而市场偏爱趋势的突破;一旦价格走出区间,回归就会被突破碾碎。
2)成本与滑点的默默侵蚀
手续费、滑点、点差、资金占用与融资利息,像看不见的沙漏,悄悄把每一格的小利润漏走。表面上抓到 0.4% 的价差,扣完双边费用与滑点可能只剩 0.2%;遇到一次跳空或滑点扩大,几十次蝇头小利即可化为乌有。更糟的是,许多回测默认“理想成交”,忽略了“挂单不一定被吃、吃单不一定不滑”的现实。
3)用“固定网”对付“变动海”
真实世界的波动像潮汐一样涨落。波动小时,网格间距太宽,机会稀少;波动放大,间距不够,交易过于频繁且仓位膨胀。最危险的是从“小波动”向“大波动”的过渡期:你还没加粗网眼,价格已经把仓位拖成了“反向马丁”。
4)边界管理缺位
很多人画网格只画中间,不画边界:进场有参数,出场没章法。价格连续击穿下沿,仓位像雪人一样越滚越大;等到真正止损,已是“利润被吃完、本金被割肉”。没有退出机制的网格,只是把风险的时间延迟。
5)标的选择错配
网格最怕单边趋势、消息驱动与长期基本面漂移的资产。想“榨波动”,更适合区间特征显著、基本面中性、流动性充沛的品种;把网格用在强趋势成长股、热点题材或叙事正浓的加密币上,无异于让伞去挡子弹。
6)回测与现实的裂缝
在历史上反复试同一套参数,直到曲线好看,这是“参数采矿”。一旦走到样本外,曲线从丝滑变成锯齿。正确姿势是做破坏性压力测试:把手续费加倍、滑点加倍、波动放大两倍,问自己:还活着吗?
六条硬规则
规则一:先判天气再撒网。 给网格加一把“趋势电门”(如中长期均线斜率、平均趋向指数或结构性突破);一旦趋势信号明显,直接断电。会错过一些来回,但能躲开大部分洪水。
规则二:网眼跟着潮水走。 将网格间距与波动因子联动,用 ATR 或已实现波动率调整档距与仓位上限。波动放大就稀疏网眼、压杠杆;波动变小再逐步加密。
规则三:给仓位装硬天花板。 不是“亏了加仓、再亏再加”,而是“仓位到阈值就不再接刀”。将最大库存、单侧敞口、保证金占比写进程序,并考虑用低相关对冲或期权保护尾部。
规则四:把退出写在入口处。 入场当下就定义三条线:停机线(回撤 X% 停机)、边界线(脱离区间不纠缠)、重启线(价格回到何处才重开)。市场翻脸时无需临场做哲学思考。
规则五:用“现实的成交”回测“现实的你”。 在回测中模拟排队、成交概率与滑点随机性,考虑不同流动性时段的劣化,把手续费、资金成本与税费完整计入;在多品种上交叉验证,宁可曲线不好看,也要机制真实。
规则六:把目标从“赚每一笔波动”改成“单位风险回报最大化”。 少盯收益率,多盯夏普比率、卡玛比率(Calmar)、最大回撤与恢复时间。网格的价值是平滑现金流,而不是冲年化。
进阶解法:网格 × 做市的混合引擎
用“中枢价 + 库存管理”的做市内核来驱动网格的挂单位置与规模,把“负伽马”改造成“可控伽马”。它不像“静态渔网”,更像“能感应水流的活网”。
思路概述: 先定中枢,再定网眼,最后由库存来“拧偏”。
① 定义中枢价。 以微价格(bid/ask 按量加权)或 60 分钟加权均值作为公平价;盘口极端失衡或重大事件前后,将中枢回退到更长周期,避免被噪声牵着走。
② 步长随波动自适应。 将单格间距设为 k × ATR(14),k 在 0.6—1.2 之间随已实现波动率分位数调整;波动扩张时自动加大步长并降低两侧挂单层数与杠杆,收敛时再逐步加密。
③ 库存决定偏移与规模. 预设目标库存(如净值的 10%—20%)。持仓偏多时,卖单向内收、买单向外放;偏空时相反。越靠近中枢,单笔规模越小;越远离中枢,规模递增,但总仓位受“硬天花板”约束(如 ≤ 净值的 50%)。
④ 引入流动性过滤。 仅在有效点差高于自身 60% 历史分位、盘口深度不低于阈值时挂单;财报、宏观数据或重大新闻窗口自动撤单,待价差与深度恢复再重启。
⑤ 现金流“清扫”与再平衡。 已实现收益累计到月度目标(如 1%—2%)或库存触及阈值时,执行“扫仓”:部分平仓、回到目标库存,把浮盈变成真金白银,降低尾部风险。
⑥ 尾部保护与停机线。 为下行尾部配轻量对冲(如指数微型期货、保护性看跌),同时保留趋势停机信号(均线斜率/ADX + 回撤阈值);触发后立刻撤单减仓,并在“重启线”条件满足时再恢复。
自检清单
当你准备再次打开网格的开关,先问自己三件事:
1)如果明天跳空 5%,我会怎么做?
2)如果波动翻倍,我的仓位会不会自燃?
3)如果一个月没有成交,我愿意安静等待吗?
这三问能否回答稳妥,决定了你的网格究竟是提款机,还是慢慢吞噬时间与耐心的黑洞。
结语
网格不是万能钥匙。它擅长“区间、流动、无方向偏见”的世界;一旦世界变成“趋势、缺口、叙事驱动”的样子,就该收起网,换上顺势的矛。成熟的交易者,不是把一个模型磨到极致,而是拥有一套“根据天气换工具”的系统。
把网格当作“卖波动”的生意:设天气阀、仓位盖、退出门,让它只在合适的季节工作。别迷恋日更的小利润,记得把眼睛留给那少数会改变你盈亏命运的大行情。
关注作者–看更多有趣有料的信息
Share this content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