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制黄仁勋的AI工作流:让AI帮你挖到本质

复制黄仁勋的AI工作流:让AI帮你挖到本质

复制黄仁勋的AI工作流:让AI帮你挖到本质

当我们还在把AI当作一个简单的搜索引擎时,NVIDIA创始人黄仁勋已经把它玩成了“专家顾问团”和“私人导师”。本文将为你完整拆解他的两大AI工作心法,帮助你从一个普通的“工具使用者”,进阶为能够驾驭AI、探究问题本质的“AI指挥家”。

为什么值得学习黄仁勋的AI方法

最近,黄仁勋分享了他日常使用AI的两种方法,看似简单,却在科技圈引发热议。原因很直白:这两种方法精准击中了大多数人使用AI的痛点——答案往往显得“飘”,缺乏深度,甚至偶尔一本正经地误导。

我们习惯于向AI要一个“标准答案”,复制、粘贴,然后走人。而黄仁勋却把AI当成一个动态的、可深度交互的“思维伙伴”。今天,让我们完整“复制”他的工作流,看看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流程,让AI帮你真正挖到问题的本质。

工作流一

当你只问一个AI模型时,你得到的可能只是一个“自信的偏见”?

每个大模型都有自己的训练数据、算法偏好和知识盲区。把宝全押在一个模型上,就像看病只找一位医生,风险很高。黄仁勋的做法是:把同一个问题抛给不同的AI模型(如ChatGPT、Gemini、Perplexity等),让它们相互批判或比较答案,最后自己综合判断。

我们可以称之为 “AI专家会诊法”

如何操作?

第1步:确定你的“专家团”成员

  • ChatGPT (GPT-4o/5): 创造力强,文本生成和逻辑推理的“通才”。
  • Google Gemini: 知识面广,与Google生态结合紧密,实时性好。
  • Perplexity AI: “学术派”,回答附带引用,适合交叉验证和溯源。
  • Claude: “长文本分析师”,擅长阅读和总结超长文档。

第2步:发起“首轮诊断”

先找“主治医生”(如ChatGPT)提出核心问题。

案例: 想知道“企业引入AIGC应用的最大挑战是什么?”

Prompt示例:企业在业务中引入和应用AIGC技术,通常会面临哪些最大的挑战?请列出最重要的三点。

ChatGPT可能给出:数据安全与隐私、算力成本、缺乏相关人才。

第3步:开启“交叉问诊”

拿着第一个模型的答案,去找第二个、第三个模型,让它们扮演“评审”和“补充者”。

Prompt示例:关于“企业引入AIGC面临的最大挑战”,有人认为是数据安全、算力成本和人才短缺。你是否同意?请分析优缺点并提出其他关键挑战。

Gemini可能补充:模型幻觉与可解释性问题

接着问Perplexity:请结合最新市场报告,分析企业在应用AIGC时,还面临哪些组织文化或流程阻碍?

它可能指出:员工抵触情绪工作流难以整合

最终收获:

经过“专家会诊”,你的认知从3点扩展到6点以上,构建出一个立体的理解框架。你不再是被动接收答案,而是主动整合和判断。

工作流二

面对一个复杂领域,最怕的是被术语劝退,最后只记住模糊结论。黄仁勋的第二个方法就是:要求AI从最基础层面讲起(像给12岁孩子解释),再逐步提升深度,直到博士级别。

我们可以称之为 “逐层深入法”

如何操?

通过“Prompt链”,引导AI带你从入门到精通。

案例: 学习“自动驾驶中的激光雷达(LiDAR)”。

  • 第1层:给12岁孩子解释

AI可能回答:就像在黑屋子里用魔法棒发射光点,根据反弹时间画出3D地图。

  • 第2层:给大学生解释
  • 第3层:给领域工程师解释
  • 第4层:给博士研究者总结

最终收获:

你不只是“知道”了激光雷达,而是“理解”了它。从直观比喻,到技术细节,再到产业挑战与未来。这个过程帮助你建立了系统性认知。

总结

黄仁勋的方法核心是:不要把AI当成一问一答的自动售货机,而要把它当成拓展认知边界的智慧杠杆。

  • 专家会诊法: 通过交叉验证,追求答案的广度和可靠性。
  • 逐层深入法: 通过递进提问,追求理解的深度和系统性。

下次遇到难题时,别只问一个问题就走。花10分钟,组建AI专家团,或让AI带你完成一次“12岁到博士”的思维探险。你会发现,AI能带来的不止是答案,而是更清晰、更深刻、更接近本质的世界。

关注作者–看更多有趣有料的信息

Share this content:

微信二维码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