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高效使用AI,提示词是一个关键。 根据谷歌发布的《Prompt Engineering》方法,我们可以把高效提示看作一门融合语言学、交互设计与工程规范的“复合技艺”。它要求我们既要像产品经理那样定义目标,又要像写作者那样把话说清楚,还要像工程师那样可复用、可评估、可迭代。本文试图拆开这套思路,让你在和任何 LLM 对话时,都能从“会问”跃迁到“会设计”。
如何把“问题”改造成“任务”
人与模型最容易错开的地方,是把开放式好奇心当成可执行任务。有效的提示词先定义任务,再给出可检验的结果形式。与其问“帮我讲讲新能源”,不如改写为:“面向大学新生,用 600 字解释锂电池与固态电池的区别,并给出 3 条面向消费者的购买建议,使用小标题,避免专业术语。”当你把目标、受众、长度、结构与限制都交代清楚,模型的空间被合理压缩,输出才会稳定。
如何从“说清楚”到“说到点”
提示词的清晰度不仅是用词通顺,更是“语义边界”的明确。优秀的提示有三个“对齐”:目的对齐(我们想要的究竟是什么)、对象对齐(写给谁看)、风格对齐(怎么写)。进一步,把“输入假设”说透:是否可以虚构?是否允许主观判断?是否需要列出数据来源?当这些问题在提示里被提前回答,模型不必猜测,自然也更少跑偏。
如何把复杂问题分层拆解
不要把一个大工程塞进一句话里。将任务拆成“角色设定—信息摄取—处理过程—结果校验”四个阶段,每一步都给出极简而明确的子提示。比如先让模型“用三句话复述任务目标”,再让它“列出完成任务所需的输入清单”,随后“按顺序执行 A/B/C 三步”,最后“用检查清单自查是否满足要求”。这不是让模型“显露思维过程”,而是让交互流程变得可控。
如何工程化模板
当你找到一个高命中率的提示结构,立刻把它模板化。一个通用的模板可能长这样:
- 背景:一句话说明业务情境与目标用户。
- 任务:用动词描述要模型“做什么”。
- 输入:列出材料与限制,明确是否允许外部知识。
- 产出:规定格式、长度、风格和验收标准(如是否包含引用、是否需可复制粘贴到某工具)。
- 示例:提供 1–2 个正反例,标明为什么好/为什么不行。
- 迭代:要求模型在输出末尾给出“如何改进提示”的建议,便于下一轮优化。
把这个模板保存为你的“提示词库”,像调用函数一样重复使用,既省时,也保障质量一致性。
如何让模型有据可依
大模型的语言流畅不代表事实可靠。对需要事实正确性的场景,把“证据链”内嵌进提示:明确信息来源(文件、链接、数据库)、引用格式(如作者-年份或脚注),以及“不可回答时的策略”(比如告知不确定,并列出查证路径)。同时,要求模型在关键结论后给出简短的来源标注,提高可审计性。若材料来自你上传的文档,明确“只基于附件,不得外推”。
如何让提示词可检验、可进化
提示设计不是一次性艺术,而是可测可优的工程。把“验收标准”写进提示里:例如“若提案包含三部分且每部分都有 KPI 与预算,即为通过;否则标注为未达标并指出缺失项”。更进一步,用评分维度约束模型的自检,比如“从准确性、覆盖度、可读性三项对输出打分,各项 1–5 分,并用一句话说明扣分原因”。这会逼迫模型对自己的结果进行结构化反思。
如何使用风格与人格
当任务涉及语气与立场,先设定角色与场景。比如“你是一名资深宏观研究员,即将对普通投资者做路演”,角色不仅决定用词,还会影响观点密度与风险提示的力度。记得补充“禁忌清单”,如不使用黑话、不做投资建议、不输出夸大承诺。角色一旦确定,风格就有了锚点。
如何控制提示词安全与合规
在金融、医疗、法律等高风险领域,提示必须带上“安全边框”。包括:不提供个性化建议、不替代专业意见、不鼓励危险行为;对未成年人内容加倍谨慎;对第三方隐私信息不予处理;涉及版权内容时仅做摘要并附上来源。把这些“红线”写在任务顶部,等于给模型装上保险丝。
如何使用多轮协作
很多高质量输出来自多轮协作,而不是单轮提问。一个良性的循环是:先让模型复述任务 → 生成草案 → 让它依据你的评审意见做二次改写 → 要求它提供“改写差异对照”与“下一步建议”。这种“搭档式”工作流,使得提示从一次性指令,变为持续优化的协议。
如何优化输入
与其堆砌“请深思熟虑、请系统化地推理”,不如给出更好的输入。为模型准备干净的数据片段、结构化的字段、统一的时间与单位、明确的术语表,比任何“修辞性提醒”都有效。输入越干净,输出越稳定,这是一条朴素但常被忽略的规律。
如何为为落地而设计
从一开始就为“可用性”设计格式。若结果要进入 Excel、Notion、数据库或幻灯片,提前声明输出为 CSV、Markdown 表格、JSON 或分隔好的段落,并注明字段含义与必填项。别把格式整理外包给读者或同事,那是提示工程的失职。
反例的重要性
只给正面示例,模型会误以为所有相似表达都合理。加入反例能更清晰地绘出禁区。比如:“以下是不可接受的写法:使用‘颠覆’‘神器’等夸张词;给出未经证实的数字;套用陈词滥调的金句。”同时解释为什么不行,模型便能从边界上学会自我约束。
如何让模型学会自我改进
把“元提示”写进提示:要求模型在输出末尾给出“对提示本身的三条改进建议”,并简述“如果采纳,每条会如何影响结果”。这能把每次对话,都变成优化提示的 A/B 测试。长期积累,你会得到一套越用越稳的工作流。
如何把经验沉淀为资产
把每一次高质量对话的提示、输入、输出与评审记录下来,形成可检索的“提示案例库”。给每个提示加上版本号和适用场景标签,如“v1.3|面向 To C 营销短文|输出 300–500 字|不允许夸张修辞”。当团队协作时,这样的资产能迅速对齐大家的质量标准。
两个常见误区
第一,把模型当万能百科。提示词工程的目标不是“让模型知道”,而是“让模型按你的约束完成任务”。第二,沉迷魔咒式语句。与其幻想一串万能咒语,不如脚踏实地地完善目标、输入与验收标准。多数提升都来自流程与数据,而不是华丽的指令。
一套可直接上手的通用框架
为了便于你立即实践,这里给出一段可复用的开场提示(可按需替换方括号内容):
“你将扮演[角色],服务对象是[受众]。当前任务是[任务描述]。只基于我随后提供的材料,若信息不足请说明并列出需要的补充。输出采用[格式],长度[范围],必须包含[关键要素],避免[禁忌要素]。先用三句话复述任务与评估标准,再给出结果。结尾附上对本提示的三条改进建议及可能收益。”
这段话的价值在于:它同时完成了角色设定、边界划定、格式约束、复述检查与自我改进五件事,一次到位。
提示词的艺术在于语言的优雅,提示词的科学在于流程的严谨。把两者合在一起,你得到的不是一条“更聪明的问题”,而是一套“可交付的工作流”。当我们把目标、输入、过程、输出与评估整合为一体,模型才真正成为可依赖的协作伙伴。愿你下一次与 AI 对话时,不再纠结“它懂不懂”,而是笃定地想:我是否给出了一个足够好的任务与轨道?
关注作者–看更多有趣有料的信息
Share this content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