策略越多越亏钱?量化组合的科学与艺术

策略越多越亏钱?量化组合的科学与艺术

策略越多越亏钱?量化组合的科学与艺术

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窘境:辛辛苦苦研发了好几个看似赚钱的策略,把它们一起跑,结果账户净值却像心电图一样,甚至还不如只跑一个策略时稳健。这是为什么?欢迎来到量化交易的“进阶区”,在这里,单打独斗的英雄主义已经过时,真正的决胜点在于构建投资组合的智慧。

最近,知名的开源量化框架vn.py发布了组合策略组件的新版本,这并非偶然。它标志着一个趋势:越来越多的个人与小型团队,正在从“寻找下一个圣杯策略”的迷思中走出,转向更系统、更专业的组合管理。这背后是一个残酷的现实:市场是多变的,任何单一策略都有其生命周期和适用边界。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,即使篮子再精美,风险也极高。

然而,简单的“分散投资”就是答案吗?这恰恰是量化新手最容易掉入的第一个陷阱。他们以为把十个CTA策略放在一起就是组合了,但这只是第一层思考。二阶思考会告诉你:如果这十个策略都是基于类似的动量或均值回归逻辑,那么在市场风格切换时,它们很可能会同时失效,造成“回撤共振”。这非但没有分散风险,反而放大了同一风险因子的敞口。真正的组合,追求的是不同“收益来源”的组合,而非不同“策略名称”的堆砌。一个反常识的结论是:有时候,从组合中剔除一个单独看很赚钱、但与其他策略高度相关的策略,反而能提升整个组合的夏普比率。

那么,如何从“策略的集合”进化为“真正的投资组合”?这里有四个可操作的步骤,帮你搭建更稳健的系统:

  1. 告别等权,拥抱风险预算:别再给每个策略分配相同的资金了。更科学的做法是基于“风险”来分配权重。例如,设定一个年化10%的目标波动率,然后根据每个策略的历史波动率来反向决定其仓位大小。高波动的策略分得少,低波动的策略分得多,让每个策略对组合总风险的“贡献”趋于平等。
  2. 定期体检,揪出“伪分散”策略:用数据说话,定期计算你策略池中所有策略之间的收益相关性矩阵。如果发现某两个策略的相关性长期高于0.7,那就要警惕了。它们很可能只是对同一种市场效应的不同描述。此时,你需要做的是二选一,或者将它们融合降维,而不是让它们在你的组合里“内耗”。
  3. 动态监控,警惕“关系漂移”:市场的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,策略间的相关性也同样如此。牛市里看似无关的两个策略,在熊市里可能突然同涨同跌。解决方案是使用滚动时间窗口(如过去60天)来持续监控相关性。一旦发现相关性突破了你设定的历史阈值,系统就应该自动报警,甚至主动降低相关策略的风险敞口。
  4. 风控升级,从“单兵”到“集团军”:不要再给每个策略设置过于严苛的硬性止损线。在组合的视角下,一个策略的合理回撤,完全可能被另一个策略的盈利所覆盖。正确的做法是将风控重心上移,在整个投资组合的净值层面设置总的止损或回撤阈值。这能给单个策略更多“呼吸空间”,避免因市场短期“毛刺”而被过早地淘汰出局。

当然,构建投资组合并非一劳永逸。最大的风险在于,当极端市场事件(比如黑天鹅)发生时,所有资产的相关性都可能趋向于1。据原报道提醒,高度相似的信号会在这种情况下集体失效。因此,一个成熟的组合还需要考虑配置一些“负相关”的尾部风险对冲工具,例如买入波动率指数(VIX)的衍生品或少量价外期权,它们就像是为你的资产舰队购买的保险。

总而言之,从单策略到投资组合,不仅是技术的升级,更是思维模式的跃迁。它要求我们从单纯追求夏普比率,转向更深刻地理解风险的来源与结构。你目前在组合管理上遇到了什么问题?或者有什么独到的心得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。

关注作者–看更多有趣有料的信息

Share this content:

微信二维码

发表评论